<cite id="llnpp"></cite>

<p id="llnpp"><del id="llnpp"></del></p>

      <track id="llnpp"><ruby id="llnpp"><b id="llnpp"></b></ruby></track>

      <ruby id="llnpp"></ruby><pre id="llnpp"></pre>

      專題專欄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專題專欄 >

      儀隴產業更興旺生活更富裕

      發布日期:2022-12-22 09:57瀏覽次數:文章來源:  未知

       

      凌云山村新建的育苗大棚。

      ●張梓睿文/圖

      2022年4月,儀隴縣正式啟動第一批10個村的鄉村振興“揭榜試點”工作。“揭榜試點”啟動以來,銅鼓鄉始終堅持把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作為重要任務,根據各村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現狀基礎,深挖優勢和潛力,堅持“一村一策”,科學制定適合本村實際的集體經濟創收模式。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注重集體經濟的管理、使用和持續性,并將發展成果惠及于民。

      近日,筆者深入走訪銅鼓鄉凌云山村、九龍山村等綜合提升試點村,各村正在努力探索一條強經濟促發展、興產業富民生的鄉村振興路。

      盤活閑置資產探索“借雞生蛋”模式

      如何破除阻礙凌云山村發展的桎梏?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放在首位是凌云山村兩委班子多次探索后得到的答案。

      2021年10月,凌云山村引進萬禾源農業公司,堅持發展綠色果蔬糧,初步形成山頂“果盤子”、山腰“菜籃子”、山底“糧袋子”的立體農業。為解決資產閑置和低效使用,收回集體零散地,盤活閑置辦公樓,同時新建育苗大棚、初加工廠,通過出租固定資產收取租金。通過出租育苗大棚、初加工廠,村集體不僅每年可增收10萬元,還為121名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實現集體經濟增收與群眾致富“同頻共振”。

      12月15日,筆者來到銅鼓鄉凌云山村,在村委會辦公室后約2公里的一處山坳中,幾個工人正在進行大棚架設的收尾工作,一排連棟育苗大棚已具雛形。

      “一期占地4800平方米,村集體出資35萬元建設,以固定資產形式入股。”凌云山村第一書記董虎介紹,這是村兩委經過討論后得出的入股形式,業主在盈利少或不盈利的情況下要支付村集體保底收入,盈利多的情況下還需向村集體現金分紅,讓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保障。

      跟隨董虎的腳步,筆者沿著村里新修的產業便道一路向山上走去,一棟嶄新的藍頂白墻廠房頗為吸睛,董虎介紹,這是今年8月竣工的農產品初加工廠,方便村里的業主、種糧大戶對蔬菜進行初加工。“加工廠屬于村集體的固定資產,業主與群眾均可使用,只需向村集體交納租金即可。”董虎說,村里主要產出辣椒、榨菜等蔬菜,在初加工廠對其進行加工后將銷至郫縣豆瓣、涪陵榨菜等企業。

      “村集體獲得收益后,每年先提取10%作為風險防控基金,主要用于因自然災害及不可預期的災害應對等問題,最大限度保障村集體和農戶的利益,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董虎對集體經濟壯大后的發展成竹在胸,提取風險防控基金后,再將剩余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的50%用于村集體成員分紅,30%用于村公益事業發展,剩下的20%用于人居環境整治和困難群眾救助。

      加強基層治理鄉村生活更幸福

      相比凌云山村,在2019年就開始引進龍頭企業、發展蠶桑產業的九龍山村早已形成自己的一套發展模式。

      2019年,九龍山村引進四川布碧絲公司建起了有機桑園1000余畝和12個標準化養蠶大棚,并逐步建成蠶?;赜^景平臺、蠶絲文化展示館,還建成了李子等農業產業園,通過長期吸納村民務工,實現了戶戶增收有門路。

      伴隨著產業興旺,村里修建了便民路、新建了蓄水池、整治了山平塘,九龍山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

      “群眾通過入園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獲得一定收入,村集體經濟得到了進一步壯大,村上便開始著手做好基層治理,優化村風民風,讓九龍山村村民從物質到精神都得到進一步升華。”九龍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平虎說,為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上正在探索實施“積分制”管理,讓紛繁復雜的基層治理工作標準化、具象化、可量化,將農村基層治理由“村里事”變“家里事”,構建共建共享共治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12月15日,在九龍山村黨群活動中心,村文書方國秀正在梳理九龍山村德美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一瓶瓶飲料、一袋袋調味品在她的整理下井井有條。“德美超市就是依托‘積分制’管理。每年1月1日給每戶村民基礎分值60分,當積分達到100分時,方可參與積分兌換獎勵,每1積分可兌換價值1元錢的商品。次年1月1日,積分恢復至60分,重新開始積分。”方國秀說,村上成立了積分制管理審核委員會,由村干部、黨員、群眾代表負責村民積分的審核認定并公示,以保證評分公平公開。

      “尊老愛幼,長期照顧老人生活起居,幫助解決村組其他老人生活,鄰里關系和睦的,每年最多可加10分;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矛盾糾紛并在村組造成嚴重影響的,每次扣5分;不贍養老人的一次性扣除10分等。”在九龍山村積分參考細則中,不僅有加分項,還有扣分項。對此,王平虎有更深的認識,“積分制實施的目的并不是讓老百姓通過積分發家致富,在超市兌換物品只是一個小小的獎勵,更多的是為了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借鑒思路+創新實現“一園生三金”

      看到凌云山村、九龍山村的蝶變,銅鼓鄉龍家店村主動上門學習經驗,結合本村實際,探索出“筑巢引鳳”的創收模式。

      龍家店村以全縣蠶桑產業發展為機遇,動員群眾流轉土地,引進布碧絲農業有限公司,采取“返租倒包”模式運營,建成四星級現代蠶桑產業園區;村集體為解決閑散勞動力就業和集體經濟增收問題,從公司返租標準桑園160畝、蠶房2個進行管桑養蠶,成為“返租倒包”業主。同時套種大豆、榨菜、土豆等作物,集體經濟年均增收30萬元以上,實現了產業興旺。

      12月15日,筆者在龍家店村看到,村民們正在桑園里對上個月套種的榨菜進行冬管作業。“村上套種榨菜160多畝,每畝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接近1500元。”龍家店村黨支部書記張天貴告訴筆者,這片桑園由村集體返租倒包用于栽桑養蠶,套種大豆、榨菜、土豆等,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以上,返租倒包收入是村集體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2019年,龍家店村成為儀隴蠶?,F代產業園區的核心區域,該村依托蠶桑產業探索“一園生三金”的模式發展集體經濟。

      “村民委托村委會把土地流轉給蠶桑公司,村集體對全村土地進行統一調型,增加了土地125畝,這125畝土地歸屬于村集體,又流轉給布碧絲公司栽植桑樹。”張天貴拿出村集體經濟收支賬簿翻閱道,每年土地流轉金有3.5萬元。

      “村集體還為園區提供服務得薪金。”張天貴拿出招工花名冊說。該村有近2000畝園區,每年從4月到10月份要養8季蠶,一畝地一天需要8個工人,但是村里的勞動力不夠。“我們到南部、閬中、蓬安招工,今年就為業主招了110名工人來養蠶。”張天貴說,村上為企業提供勞務組織、糾紛調處等服務,企業按照30-50元/畝給村集體服務費,每年服務費收入10萬元以上。

      “通過‘一園生三金’模式,目前村集體經濟已突破100萬元。”張天貴自豪地說,經村集體商議,這筆收入將全部用于村里建多功能活動室。

      0817-2719266

      17694807098

      備案號:蜀ICP備2020030241號-2

      • 微信公眾號

      •   [掃一掃]


        關注 好充食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wwwh色中文字幕,米奇在线777在线精品视频888,精品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cite id="llnpp"></cite>

      <p id="llnpp"><del id="llnpp"></del></p>

          <track id="llnpp"><ruby id="llnpp"><b id="llnpp"></b></ruby></track>

          <ruby id="llnpp"></ruby><pre id="llnpp"></pre>